8/02/2007

《第三工具》与 邬斯宾斯基

转贴來源:[link]
译自 www.gurdjieff.org
译:G_Chen
校/润:Akhaldan (流动回音)


人类在此之前曾有过两种思考原理。第一是亚里士多德的“工具论”;第二是培根的“新方法论”。此书提示出第三原理,启示了人类思想领域的新时代的开始。但邬氏自己说,第三工具在第一工具产生前就已经存在。

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化约如下:
A is A
A is not not-A
Everything is A or not-A
这些是面向观察的,不适于实验.

培根的理论加入了“时间”要素:
That which was A will be A
That which was not-A will be not-A
Everything will be either A or not-A
这是作为西欧实证科学文明的基础理论.

邬氏叙述的“第三工具(第三思考规范)”是与提升我们的世界知觉层次有关。因此用我们的语言去表现它是不可能的,勉强用语言表现就必然变成不合理的东西。把它公式化就是:
A is both A and not-A
Every thing is A and not-A
All is A


这个理论特征从三次元来看是完全不合理的,从低层次观点来看较高层次的理论完全是不合理的.然而从古代到现代的密义传统的文献,已提示这种理论存在的可能性。邬氏介绍了R.M白克博士的“宇宙意识”这一文献,谈及关于人类接下来应获得的意识阶段——这个“宇宙意识”.而且,他也叙述了自身体验过的“万物一体-统合感觉”。根据邬氏的说法,四次元的特性是统合一体性的。由低次元观点来看,相互找不到任何关系的事物间的关连性,在高次元的观点里是明确无疑的。

说起邬氏,他是葛吉夫的弟子或葛氏思想介绍者这一印象依然强烈,有关他的评价主要是指与葛氏工作时的记录——《探索奇迹》之後的工作。那确是一方面,但作为独立的思想家,他的深广智慧却往往被忽视。如果细心阅读1912年出版的邬氏的最初巨著—《第三工具》,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就会一目了然.

邬氏首先从“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”这一事实出发,将世界区分为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。他引用康德的“把世界与我们的知觉合起来认识”这一著名命题,以此为基深入,让康德哲学的核心——“现象与物自身”的命题真正发展下去。如邬氏指出,康德之后未有登场。费尔巴哈、黑格尔等不如说避开康德的命题而发展自己的理论。邬氏读了在《第三工具》常引用的英国数学家C.H.辛顿的著作《四元次》和《思考新纪元》之後,心被打动。辛顿在某种意义上是对“现象与物自身”这一康德命题进行发展性趋近的首位思想家。

辛顿认为“空间与时间不是世界的特性,而是人类的知觉条件”,从而积极地解释了康德的命题。他主张由改变空间感来改变知觉的可能性,并建议考虑扩展空间感的训练。事实上,我们虽在二次元上感知三次元(例如看立方体时是把它作为二次元的平面用远近来看,立方体所有面不能一次被感知);因此如果把三次元的立体作为原状三次元形态去感知,则四次元的认识就变得可能。
邬氏在辛顿的主张上提供了由独特视角而产生的新洞察,邬氏说,我们感知世界为三次元,是因为感觉器官能够认识三次元,而不是说三次元乃世界的属性。邬氏进一步推论,就像狗、猫、马等较高等动物的感觉世界是二次元,而蛇等动物则是一次元的。此处,意味深长的是根据邬氏洞察,二次元知觉的存在是把三次元的知觉存在看成“静止的”,也就是把“曲线、角度”作为“运动”来感知。对二次元来说,“立体”等概念是作为时间来认识的。对动物而言,立体不是静止的存在,而是那时展现的瞬间现象。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动物没有“立体”这种概念.人类只把“世界”当作平面感知,而不是“立体”。虽然如此,人类却能把握三次元,因为人类具有“立体”这一概念。

邬氏主张,时间是作为静止物而不能感知的“空间”,从四次元来看,把时间作为感知物成为静止空间的一支座标,那和我们作为“立体”认识的事物与从二次元观点看作为“时间”而感知的情形一样。依据这种观点,宇宙里不存在我们所设想的时间,而只有印度哲学提出的“永恒现在”.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从高等世界来看是一回事。在此之上,由上述考察显示出,不是有了运动才有时间,而是因为运动而感知时间。

另外邬氏指出-“在三次元世界被看作‘运动’的东西,如果在四次元被看作静止,那么四次元世界的‘运动’又是什么呢?”这一问题由相应法则考察一下,邬氏指出三次元世界的“运动”在二次元是怎样被感知呢?是作为生命现象而被感知.也就是说,生命现象和简单的物理现象不同,不能定式化,可以认为其属于比单纯“运动”更高层的现象。二次元知觉的存在大概是把“物理运动”作为比运动更高层的生命现象来感知的。那样的话,对四次元来说的运动可以推测为我们称为的生命现象。诞生、成长、衰老、死亡,这一连串生涯,在四次元世界大概会被看作定式化,测定其为物理现象。

邬氏说,在五次元只有我们称作的“思考活动”才被看作不静止的“运动”,这样经过深入思考,邬氏得到结论:我们认为的客观真实世界是基于错觉.我们无法如实认识世界,世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。世界的三次元性、时间等概念,是由我们的认识工具之局限而得的幻想,并非世界本来的属性。就如我们看着屏幕上的影像把它当作现实一样,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背后有光源存在。为了解世界,无论怎样分析屏幕的幻影,还是得不到结果。必须调查生出幻影的光源,也就是生成屏幕幻影的光——我们的意识.
邬氏在本书没有提示获得高等意识的具体方法,只示现了新的思考方式,他在最后的著书《第四道》里才揭示了新的生活方式。但他与葛氏相遇湖而变得更明确的洞察,在此书中已经有所包含了,从被最高度表现的意思来看,本书是他的最高杰作.